推荐

【齐鸟面试干货】高中语文面试教案(一)

发表时间:2022-12-01 09:00

沁园春长沙》

一、教学目标

1.语言建构与运用:背诵诗歌;了解诗歌的相关背景知识。

2.思维发展与提升:诵读诗歌,把握诗歌意境,能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赏析词作,提高诗词鉴赏能力。

3.审美鉴赏与创造:体味词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,感悟词人博大的情怀,感受词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。

4.文化传承与理解:学习伟人毛泽东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,感受党的奋斗历史。

二、教学重难点

1.重点:体味词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,感悟词人博大的情怀。

2.难点:通过本词的学习,感受党的奋斗历史。

三、教学过程

(一)导入

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。谈起中国诗歌传统,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,唐诗宋词元曲并论。江山代有才人出,各领风骚数百年。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“前不见古人,后不见来者”,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——毛泽东。

说起毛泽东,我想问一句“你眼中的毛泽东是什么形象?” 毛泽东少年时,就有诗“男儿立志出乡关,学不成名誓不还,埋骨何须桑梓地,人生何处不青山。”这首诗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立壮志的少年形象,也让我们看到了作为一代伟人的毛泽东的大气!

著名诗人臧克家说:“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”。的确如此,我们从初中学过的《沁园春·雪》(长征)中已经感受到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和磅礴气势。这堂课我们学习他用“沁园春”作词牌的另一首词“长沙”。

(二)整体感知

1.写作背景介绍:

这首词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?请同学们重温历史的画面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。

明确:创作于1925年秋,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。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,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,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,途经长沙,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,游橘子洲、岳麓山,追怀1911至1923年间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,因有此作。

2.朗读,了解大意:

①听录音,注意字音、节奏、感情基调。

②齐读(模仿、评价) 。

③ 说出大意。通过读,你能说出这首词的大意来吗?你认为自己读懂了哪几句?指名,明确:上阕写景,(橘子洲头的秋景)下阕抒情(回忆了早年的革命斗争生活)。

(三)深入研读

1.前三句交代了什么?“独”字写出了怎样的情境,是否表示这里清静人少?(投影原文)

指名明确:时间、地点。(除此,你还能读出什么来?诗的语言跳跃性比较大,语序也经常会有调动,读诗时要发挥想象,进行合理的调整和补充。)这三句连起来怎么说?指名。(生:在深秋时节,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,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。)

“独”字写出了诗人虽然遭通辑,处境危险,却仍然坦荡从容。(联系背景)

2.赏景:作者独立橘子洲,看到了哪些景?

A.齐读七句;

B.找出领字:这几句由哪个字领起呀?“看”就是词中特有的领字了,一般上下阕都有一个,读诗就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,比如:我们在〈雪〉的上阕中就能找到“望”这个领字。

C.讨论:(投影)这几句描写了哪几种景物?各有什么特点?作者按什么顺序来写的,观察角度相应的有什么变化?用哪句诗来概述了眼前的秋景?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?作者为什么不写“落叶、枯草”之类呢?

D.指名明确:投影上阕写景:描绘湘江生机勃勃、绚烂多彩的秋色图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山上:万山红遍,层林尽染  (远眺)

             江中:漫江碧透,百舸争流  (近观)

             天空:鹰击长空       (仰视)

             水底:鱼翔浅底       (俯察)

“自古言秋多寂寥”在毛泽东的笔下是不是也悲凉、凄清、死气沉沉呢?用什么词来概括一下?古人笔下秋景多萧杀悲凉、清冷惨淡,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烂多彩,充满生机?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,胸怀大志的政治家。他有博大的胸襟,崇高的风范,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,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,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,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,充满生机。“一切景语皆情语”呀!

3.面对眼前秋景,作者提出了什么问题?

齐读,明确:在这里诗人“独立寒秋”,不是想着自己被军阀追捕的处境,而是放眼宇宙,胸怀祖国,关注着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沉浮,提出“谁主沉浮”的问题,足见青年的毛泽东就有胸怀天下的豪情,有伟大的抱负。

这是一种什么心境?

生:这是忧国忧民的心境,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心境,是一个革命伟人广阔崇高的心境。

4.请同学们齐读下阙“恰”字引起的七句,说说诗人刻画了一群什么样的同学少年形象。“同学少年”的精神风貌如何?

“风华正茂”——青春年少,才华横溢。

“书生意气,挥斥方遒”——热情奔放,敢想敢做,以天下为己任。

“指点江山,激扬文字”——激昂慷慨,奋笔疾书;关心国家命运,针砭时弊,宣传真理。

“粪土当年万户侯”——蔑视官僚军阀,救国救民,敢于斗争。

到中流击水,浪遏飞舟——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,所抒之情慷慨激昂。

小结:刻画了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,他们风华正茂、奋发有为、敢于斗争、藐视权贵,有改造旧世界的革命大无畏精神。

5.请同学们联系自身和现实谈谈当代“同学少年”们应该有怎样的大志和怎样的大局意识?应该如何去实现大志树立大局意识?

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,理清思路,确立中心发言人。

小组发言示例:学习毛泽东的自信、乐观、豪迈的英雄主义豪气。面对“敌军围困万千重”的险恶局面,是“战地黄花分外香”的迷人味道;在突破敌军围追堵截的长征路上,是“更喜岷山千里雪、三军过后尽开颜”的热烈景象;面对“高天滚滚寒流急”的形势,诗人感受到的却是“大地微微暖气吹”的气息!

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延续继承了毛泽东同志的这种精神,一群青年学子,他们崇尚行胜于言,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,或奔赴西部,燃烧激情;或扎根基层,放飞梦想;或携笔从戎,筑我长城;或投身主流,谱写青春;或创新创业,乘风破浪……他们将自身命运与时代和祖国的命运牢牢系在一起,选择了更加厚重的人生。

(四)巩固延伸

我们还学过毛泽东同志其它的诗词吗?(生:同样词牌的《沁园春·雪》),我们一起来背一背,看看这首词中流露的情感与《沁园春·长沙》一致吗?

明确:表达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还有自己的豪情壮志。在《沁园春·长沙》中词人怅然地发问“怅寥阔,问苍茫大地,谁主沉浮?”,而在《沁园春·雪》里则是坚定地回答“俱往矣,数风流人物,还看今朝”。

(五)小结

纵观全词,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的所思——谁主沉浮;下阕追忆往事,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。上阕由“立”到“看”再到“问”,下阕由“忆”到“记”,思路清晰,情贯全词。通过学习,毛主席诗词那深远而优美的意境,那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,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。

毛泽东之所以能在大风大浪中崛起,之所以能成为新中国的伟大领袖,成为一代伟人,跟他少年时就胸怀祖国,有理想、有伟大抱负是分不开的。我们在座的各位有志于升大,其实也就是有理想的表现呀。一个人有了远大的理想,就算成功的路上满是坎坷,他接下来要做的也只有风雨兼程,勇往直前,希望同学们今后学习起来更有精神。

(六)作业

在如今多元化的社会中,有的人追求立大志成大业的人生,也有人欣赏生活中的小确幸、个人的快乐和随意。你对于人生的大与小有什么看法和思考呢?请同学们课下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。